close

  塗啟智《中國青年報》(2014年12月02日10版)
  近日,青年學子周浩由於興趣原因,毅然決然從萬眾矚目的北京大學轉學到北京工業技師學院的,這一新聞如一石激起千層浪,大家普遍認為以非凡勇氣選擇放棄,必將成就獨特的個體價值,活出“我的精彩”。
  應當看到,周浩由北大轉到技校就讀引發輿論熱議,折射很多人仍舊按照世俗的目光選定高考或者擇業方向。其實不少人並不清楚什麼才最適合自己,他們在隨波逐流中漸漸磨滅個性才華,以致碌碌無為。
  近日,由暢銷書作家佩格·斯特裡普和心理治療師艾倫·伯恩斯坦創作的《放棄的藝術》中譯本出版。書中表明:一味地堅持並不一定能解決問題或取得成功。我們都需要掌握放棄的藝術。該書倡導人們改掉鑽牛角尖、左思右想的習慣性行為,剋服後悔的情緒,掌握放棄的藝術,有策略地捨棄無法實現的目標,確立新的目標,從而作出積極改變。
  《放棄的藝術》一書引用心理學和行為學領域最新研究成果,講述很多令人信服的故事,並提供多個實用測試表,幫助讀者評估目標是否能夠實現,以及協助判斷是否需要作出放棄的決定。它從心理學層面,對放棄類型進行分類解讀,逃避式、對決式、假裝式、威脅式、無故失蹤式、爆髮式、貌合神離式7種放棄形式,揭示真假放棄的世態人情窮形盡相纖毫畢現。
  非洲有一種抓猴子的方法:抓猴人拿出許多椰子,每個都掏一個小洞,洞口剛好與猴子的前臂一樣大,讓猴子在打開手掌的情況下能伸進去。抓猴人把米放進椰子里,用東西把椰子固定起來。當猴子把手伸進椰子洞里抓完米粒收手,洞口卻比抓著一把米粒的拳頭窄多了。當獵人一步步靠近,猴子仍然沒有鬆開抓在手裡的米粒。猴子為了一把米而成為人們的獵物,因為它不懂得放棄。可不要笑猴子的愚蠢,那些一廂情願的痴情人甚至為之殉情者,難道不是像這些猴子一樣可憐復可悲?
  放棄和堅持這兩種品質對於我們能否過上幸福生活,同等重要。設定新目標和制訂新的可行性方案的唯一路徑就是捨棄舊目標。
  正如“一生只做一件事”的數學大師陳省身先生做了一輩子數學題,他放棄了其他一切冗雜的事物,從而在數學王國中找到無與倫比的樂趣;魯迅先生當初棄理從醫,又棄醫從文,因為放棄而成為民族的脊梁;胡適身為學者文人又是政府高官,他放棄官場俗套應酬謝絕燈紅酒綠,醉心於學問研究,他的學術文化和思想言論“所給予世界的光明,將永遠存在”。
  遭受失敗又明知無望卻不放棄,會削弱自我成就感及行動能力,若不具備放棄的能力,大多數人都會陷入令人沮喪的惡性循環中,不能自拔。
  從人生機會、成本、效益等綜合要素考慮,報載“高考最牛釘子戶”梁實仿佛“吳剛伐桂”的做法並非明智選擇。假如他將這份鍥而不捨、堅韌頑強的鬥志應用於其他適合他做的事業,當能取得不菲成績。為了追逐無法實現的目標而窮經皓首,是個體與社會資源的雙重浪費。
  放棄也是一種勇氣。一方面,不管是公共空間還是私人場合,文化因素都促使我們需要為放棄行為作辯護,並且承受極大的精神負擔。要想擺脫這種因襲負擔,完全遵循自己內心意願,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具備勇氣。另一方面,在職場或人際交往中,當人們受困於負面情緒時,他們更可能去緩解已知的情感痛苦,而不是承受他們不瞭解的情感波動。
  《放棄的藝術》要說的正是:放棄並非失去志向沒有追求,而恰恰是因為另有追求,才會選擇明智的放棄。  (原標題:還在鑽牛角尖嗎?放棄也是一種勇氣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r46mrgwb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